2024-11-01 05:04:56 | 学子网
教育部2019年1月份连续几个政策对全球教育界又引起了不小的波浪,从结果来看,几家欢乐几家愁。综合分析后对小语种高考,尤其是日语高考带来着实的一股清流,一针强心剂。
先对2020年的《教育部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和《教育部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的文件在外语尤其小语种方面进行对比。
01考试方面
2019年第17条
17.全国统考科目中的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由考生任选其中一个语种参加考试。
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应参加由省级招办统一组织的外语口试。
2020年第17条
17.全国统考科目中的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由考生任选其中一个语种参加考试。
自2020年起,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试题实施外语“一年两考”的,第一次考试时间为1月8日,采用整套试题组织考试的(含听力部分和笔试部分),考试时间为9:00至11:00,听力测试应安排在笔试考试开始前进行;采用单独组织外语听力考试的(一套听力试题或两套不同的听力试题),考试时间为9:00开始,11:00前结束(考务实施细则另行通知)。第二次考试时间为6月8日(具体时间安排见第18条)。自命题省份可自行安排除6月8日考试之外的另一次考试时间。
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应参加由省级招办统一组织的外语口试。 学子网
2020年增加了对外语部分听力考试的说明。
02录取
2019年第44条
44.除军事、国防和公共安全等部分特殊院校(专业)外,高校不得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不得对报考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考生作统考外语语种限制。
2020年第44条
44.除军事、国防和公共安全等部分特殊院校(专业)外,高校不得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不得对报考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考生作统考外语语种限制,不得在国家政策规定外作其他限制。
增加了最后一度话“不得在国家政策规定外作其他限制。”也就是对于外语科目需要按照国家要求进行录取。很多学校和家长担心学生选择了日语高考,会不会对报考大学有影响。政策给了强劲的说明,并且在2020年又加强了说明。
从国家战略,“一带一路”的方针下,国家希望培养更加多元化的,多语言的人才,从外语学习层面,要开展多语种的人才培养。
《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强基计划
“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①取消高校自主招生——2009-2019年间,高校,尤其是知名高校,在过去十年间,越来越高的提升了自主招生的比例,如清华领军计划,北大博雅计划,此前在清北的招生中,报录学生中具有各类自主招生加分者比例可达30%+。自主招生的特点是,体系由学校自主制定,非标准化程度较高,具有一定倾斜空间。本政策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减少自主招生等方式带来的非标准化考核和倾斜,进一步加强考核公平性。
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有关高校要认真研究制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在招生简章中提前向社会公布。
②推出强基计划,聚焦高考,聚焦标准化,新筛选标准85%以上由高考成绩决定——“强基计划”聚焦高考,聚焦标准化,根据政策,筛选标准85%+以上由标准化高考成绩决定。大大减少了非标准化的筛选,提高标准化高考成绩的占比。
综合成绩=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综合素质评价
此外,“综合评价”这个概念也不是新概念,在2015年之后,“综合评价”的方式就被引入升学体系了,此前的综合评价体系中(以上海综评为例),高考成绩占比是60%,现在要求提升到85%以上,是政策要求加强考核标准化程度,强调公平性。
这里对于小语种尤其日语的优势在于,高考成绩占85%,有些文章提到“一张卷子改变命运的时代又回来了”的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越来越多的学校、学生选择了“英改日”,通过日语参加高考符合国家战略,对个人和学校来讲又是一次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2018年选择日语高考的人数2万3千人,2019年增加到4万8千人,,在这个数字背后就是大量的高中开始开设日语班,希望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外语成绩。
学子网(https://www.fdxzm.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考上了我们这里的重点高中,却被分到了俄语班!高中学俄语对以后会有影响吗?的相关内容。
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如果高中开始学俄语,最好一直在俄语方面发展深造,一些院校的非 俄语专业 不招收俄语生,只招收英语生,对未来的专业改变,专业选择会有限制。
一般的综合性大学或文科院校都会开设俄语专业,许多院校也招收俄语专科生。由于两国科技交流发展,少数工科也有俄语专业,如哈工大,清华。少数省份在中考,高考时会对俄语类考生报考本地院校时有政策性加分(20分),如黑龙江。
高中学习方法:
1.提前动手,从容应对刚刚经历了中考,很多学生沉浸在紧张后的轻松里,但是学习确如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稍一放松,可能就会给自己的高一学习制造麻烦,抓住高一伊始,让自己的高中学习一帆风顺!
2.发现漏洞、及时弥补
高中学习比较紧张,发现漏洞千万不要以太忙、太累为由任其存在和发展,因为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漏洞不补,会影响其他知识的学习和综合应用,并且积累得太多,会觉得无从下手,只好放弃,给高考造成很大的损失。
3.成绩波动、正确看待
高一学习成绩波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一般来说,只要适应了高中老师的讲课方式、掌握了高中知识的学习方法,成绩都会逐步上升并且趋于稳定的。因为成绩的暂时下降而失去自信或对某个学科失去兴趣,是得不偿失的。
以上,就是学子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强基计划有俄语专业吗?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学子网:www.fdxzm.com强基计划39所学校名单 1.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包括哲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和历史。该计划面向北京、天津、河北等31个省份试点招生。各专业招生科类及选考科目要求详细列出。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涵盖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六个领域。考生可根据各省招生计划选择专业。 3.浙江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等十个领域。各专业招生科类及选
强基计划对外语有要求吗 强基计划对外语有要求。强基计划是需要考英语的。考试通过才可以,强基计划高校英语考试范围和内容和原自主招生比较相似,都是对英语有一定要求的。例如2020吉林大学强基计划部分课程实行英语授课,非英语语种考生建议谨慎报考。 哪些考生适合强基计划 1、对基础学科有着强烈兴趣 基础学科主要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如果学生对某一基础学科方面
强基计划有医学专业吗? 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包括医学,但是只有北大、复旦、武大、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部分高校的基础医学业招生。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 中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多少分能录取? 中南大学临床医学录取分数线2023为文理科均为610分。
强基计划有医学专业吗 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包括医学,但是只有北大、复旦、武大、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部分高校的基础医学业招生。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 强基计划基础医学专业介绍 1专业介绍 基础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
强基计划有前途吗 强基计划是一个有益的项目。1、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在当前考研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强基计划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显得尤为突出。对于那些希望在特定领域深入研究的学生来说,强基计划具有很大的吸引力。985高校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最重要的、最有实力的大学,无论是在科研、教学还是校园环境方面都位居前列。同时,在未来的深造或就业中,强基计划的学生也会显示出明显的优势。2、国家重点扶持的专
强基计划有军校吗 有。 强基计划的36所高校只有国防科技大学是军校。 强基计划即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是教育部从去年开始开展的一项招生改革工作,主要是为了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目前,参与“强基计划”的高校是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国内最顶尖的36所双一流高校。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有没有强基计划?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没有强基计划。强基计划招生
强基计划英语能选什么专业? 强基计划 的招生既有文科专业也有理科专业,理科专业主要是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文科专业主要是文史哲三大类, 汉语言文学专业 ,历史学和哲学;要注意的是,汉语言文学只招收古文字学方向。 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既有理科专业也有文科专业。 理科专业 理科专业主要是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但在具体报考中专业会更细分,比如数学类下招生较多的专业
强基计划都有哪些专业强基计划专业一览表 强基计划涵盖的专业领域广泛,旨在培养国家未来发展所需的基础学科和关键领域的拔尖人才。具体专业包括: 1.数学专业:专注于纯数学与应用数学,为国家在科技、经济、国防等领域提供强大的数学支持。 2.物理专业:研究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规律,为高新技术发展奠定基础。 3.化学专业:探索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对医药、材料、环保等领域至关重要
2023-08-28 04:37:30
2023-11-05 13:01:34
2023-08-25 03:52:24
2023-11-05 14:25:16
2023-09-02 05:55:29
2024-01-04 09: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