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介绍 > 正文

为何大学教授鉴赏诗词,满腹才华,但是却无法自己作出优秀诗作呢?

2024-11-08 13:14:30 | 学子网

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为何大学教授鉴赏诗词,满腹才华,但是却无法自己作出优秀诗作呢?相关的问题,今天,学子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为何大学教授鉴赏诗词,满腹才华,但是却无法自己作出优秀诗作呢?

老年大学古诗词鉴赏课的评价与建议

老年大学古诗词鉴赏课的评价与建议如下:

古诗词凝练的语句,深远的意境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师生享受语文的经典园地。《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

全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分散与整合

教学流程始终是遵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呈现的,从初读感知——细读感悟——熟读转化——拓展延伸——书写生字,环环紧扣,收放自如。学生在层层推进的研读赏析中充分理解与感受了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所揭示的哲理,同时也自然地积累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这样的分散与整合也随处可见,颇具匠心。如:在初读课文时,请学生自己读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已经懂了,还有哪些不懂,打个小问号。

学生自学之后,老师组织大家交流,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解决在自学中的疑虑,又共享了学生个体阅读的收获,有利于知识意义较为完整地建构。

又如在学习一、二行诗句时,老师借助媒体再现了课文情景,营造了一幅夕阳西下、黄河滚滚的画面,让学生通过交流、画画、移情、朗读等多种方式依次理解、感悟了诗句的意义,最后,老师又巧妙的用引读的方式将两行诗句所描绘的意境连缀成一个整体。等等。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课堂的美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我们老师在讲林黛玉的美时,把她也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就告诉学生:这是林黛玉的眼睛,你看她多么有神!这是林黛玉的双手,洁白无暇!

这是林黛玉的脚,多么细腻柔滑……最后,老师总结说,现在,我们知道林黛玉多美了吧?可想而知,结果将会如何。

而今天,我们的孩子将文本逐步绘制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跟随作者经历了他的所见、所思,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为何大学教授鉴赏诗词,满腹才华,但是却无法自己作出优秀诗作呢?

100分~~扬州大学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进!知情者也可哦

专业参考书籍最便利购买处-更多考研参考书请访问考研书城
《外国文学史(修订版)上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郑克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第2版
《外国文学史(修订版)下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郑克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第2版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中华书局,2001-9第1版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简编本上册)》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8新1版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简编本下册)》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8第1版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1册)》朱东润 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第1版 15.8元 购买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2册)》朱东润 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第1版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1册)》朱东润 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第1版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2册)》朱东润 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第1版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1册)》朱东润 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第1版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2册)》朱东润 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第1版
《中国文学史(第2版)(第二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主编:袁行霈 本卷主编:袁行霈、罗宗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第2版
《中国文学史(第2版)(第三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主编:袁行霈 本卷主编:莫砺锋、黄天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第2版
《中国文学史(第2版)(第四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主编:袁行霈 本卷主编:黄霖、袁世硕、孙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第2版
《中国文学史(第2版)(第一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主编:袁行霈 本卷主编:聂石樵、李炳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第2版
《中国文学史(二)(修订本)——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 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7第2版
《中国文学史(三)(修订本)——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 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7第2版

《中国文学史(四)(修订本)——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7第2版

《中国文学史(一)(修订本)——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7第2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朱栋霖、丁帆、朱晓进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第1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朱栋霖、丁帆、朱晓进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第1版

为何大学教授鉴赏诗词,满腹才华,但是却无法自己作出优秀诗作呢?

为何大学教授鉴赏诗词,满腹才华,但是却无法自己作出优秀诗作呢?

学子网(https://www.fdxzm.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为何大学教授鉴赏诗词,满腹才华,但是却无法自己作出优秀诗作呢?的相关内容。

这是太正常不过了。

一个大学教授,文学功底自然不浅,他可以作出很好的理论研究,但是写出一首好诗几乎不可能,这是为啥呢。

其实自隋唐科举制度以来,读书人逐渐增多,状元,进士,举人,秀才,这些人多到不计其数,相当多都是饱学之士,他们可是只读古文古诗的主,也没有现代五花八门的知识干扰。这些人里面,又有多少人可以作出一首好诗? 学子网

自古以来,好的诗人都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比如那些最出名的诗人,先秦时期最出名的也不过一个屈原,再往后作诗能够被追捧流芳的有谁,不过是三曹、陶渊明等寥寥数人以诗歌出名。直到到了唐宋时期,才有大量的诗人涌现,不过那个大量,也不过是相对其他时期而言,如果用这个数量跟整个时期的读书人做对比,那数量还是少得可怜。

如果选一些最出名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苏轼、辛弃疾等等,可以看到他们著名的诗篇多的也就几十首。

再举个例子,落魄书生张继一只作了一首出名的诗《枫桥夜泊》就可以流芳百世。勤勉诗人陆游一生作诗几万首,出名的也不过那一些。而乾隆一生四万多首诗,竟无一上乘之作,可以说是个笑话。这样看来,想写诗很容易,但一个佳作太难,难到仅有一首就可以扬名立万,难到可能写了几万首竟挑不出一个像样的来。现在的大学教授写不出好诗来,实在不值得惊奇。

其实从唐宋就可以看出来,佳作涌现需要时代的加成,唐诗宋词最杰出的诗作就在那两个时代,后面元明清虽然偶有佳作,但远不能跟那两个朝代媲美。到了近代,唐诗宋词形式的诗歌已经大大衰落了,唯一可以称得上上乘之作的唯有主席的诗词了。除他之外,近代在难觅好的唐诗宋词。

大学教授放到古代,不过是一个普通读书人,不要说是在现在诗歌衰落的时代,就算是把他放到唐代、宋代,没有绝佳的机会绝好的才华,他也做不出好诗啊。

以上就是学子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学子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学子网:www.fdxzm.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为何大学教授鉴赏诗词,满腹才华,但是却无法自己作出优秀诗作呢?”相关推荐